小青瓦存儲的核心問題是材質脆易破損、吸潮返堿、釉面磨損,需針對性解決物理損傷、潮氣侵蝕、表面污染三類問題,結合其陶土/黏土材質特性與薄型弧形結構,通過科學防護減少存儲損耗。
一、常見問題1:碰撞擠壓導致斷裂、邊角崩裂
表現
小青瓦出現貫穿性裂紋、瓦邊崩缺,或弧形結構變形,無法正常搭接安裝。
原因
小青瓦材質脆(陶土/黏土燒制)、厚度薄(通常3-5mm),抗沖擊性差,搬運或堆疊時輕微碰撞即易斷裂。
無緩沖包裝,瓦片間直接接觸,堆疊過高導致底部瓦片受壓過大,引發擠壓破損。
存儲場地地面不平整,堆垛傾斜后相互擠壓,加劇破損。
解決辦法
包裝防護:單塊小青瓦用氣泡膜包裹邊緣(重點保護瓦角),5-8塊為一組裝入瓦楞紙箱,箱內填充泡沫顆粒或碎紙板,避免組內瓦片晃動;紙箱外纏繞2層打包帶,增強抗壓性。
控制堆疊:室內存儲時,紙箱堆疊高度不超過0.8m(約6-8層),每層之間墊3cm厚硬紙板,分散壓力;底部用木質托盤墊高(離地≥10cm),避免地面不平整導致堆垛傾斜。
搬運規范:搬運時輕拿輕放,禁止拋扔、拖拽紙箱;使用叉車時,貨叉需套軟質橡膠套,避免戳破紙箱或擠壓瓦片。
二、常見問題2:吸潮返堿、發霉變質
表現
小青瓦表面析出白色粉末(返堿),或出現黑色霉斑,陶土材質吸水后強度下降,甚至出現酥化現象。
原因
小青瓦孔隙率高(陶土材質特性),易吸收空氣中的潮氣,尤其高濕度環境下,水分與瓦片內部礦物質反應析出堿分。
存儲場地潮濕(如倉庫漏水、地面返潮),或包裝防水性差,雨水滲入紙箱浸濕瓦片。
小青瓦燒制后未完全冷卻干燥就存儲,內部殘留水分外滲,加速返潮發霉。
解決辦法
防潮預處理:存儲前確保小青瓦完全冷卻干燥(含水率≤12%),潮濕天氣存儲時,每箱內放置1袋硅膠干燥劑(10g/袋),吸收箱內潮氣;倉庫內配備除濕機,將相對濕度控制在40%-60%。
防水包裝與場地:紙箱外覆蓋防水帆布或纏繞防水膜,露天臨時存儲需搭建防雨棚(棚頂邊緣下垂至地面30cm),棚內地面鋪防潮膜;倉庫地面硬化后鋪設聚乙烯防潮膜,防止地面返潮。
定期檢查:每2周檢查一次,發現返堿瓦片及時搬出通風晾干,霉斑較輕的用干布擦拭,嚴重霉斑(已滲入材質)的單獨存放,評估是否可使用。
三、常見問題3:釉面/表面磨損、污染
表現
帶釉小青瓦的釉面出現劃痕、失光,無釉小青瓦表面沾染油污、灰塵,影響安裝后美觀度,且油污會加速霉菌滋生。
原因
包裝無防護,瓦片間直接摩擦,或搬運時與尖銳物品(如工具、雜物)接觸,劃傷釉面。
存儲場地灰塵多、油污殘留,或搬運人員手上油污直接接觸瓦片,造成表面污染。
露天存儲時,雨水夾雜泥沙沖刷瓦片表面,形成永久性污漬。
解決辦法
表面防護:帶釉小青瓦單獨用軟質塑料袋包裹,再裝入紙箱,避免釉面摩擦;搬運人員戴干凈棉質手套,禁止用手直接接觸釉面或無釉瓦片表面。
清潔與場地管理:存儲前用干燥軟布擦拭瓦片表面灰塵,沾染少量油污時,用中性清潔劑(如肥皂水)輕輕擦拭,再用干布擦干;倉庫內禁止堆放油污、粉塵類物品,入口設防塵地墊,減少外部污染帶入。
避免露天污染:禁止露天無防護存放,防雨棚內定期清掃灰塵,避免泥沙堆積在瓦片包裝上,防止雨水沖刷時滲入包裝。
四、常見問題4:堆疊混亂導致取用不便、二次損傷
表現
不同規格(如尺寸、弧度)的小青瓦混堆,取用所需規格時需翻動多箱,導致紙箱破損、瓦片擠壓;堆垛傾斜后未及時整理,引發坍塌,造成批量破損。
原因
存儲時未按規格分類,不同型號小青瓦混裝混堆,標識不清晰。
堆垛時未固定,地面不平整或搬運碰撞導致堆垛傾斜,未及時調整。
通道預留過窄,取用瓦片時需側身擠壓堆垛,引發二次損傷。
解決辦法
分類標識與堆疊:按小青瓦規格(尺寸、有無釉面)分開堆疊,每堆垛旁貼清晰標識(注明規格、數量);同一規格從左到右、從上到下按入庫時間排序,方便先進先出取用。
堆垛固定與通道:堆垛兩側用木質擋板固定,防止傾斜;堆垛之間預留≥60cm通道,確保取用時有足夠空間,避免碰撞堆垛。
定期整理:每周檢查堆垛穩定性,發現傾斜立即調整,破損紙箱及時更換,防止瓦片暴露受潮或受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