徽派古建瓦(以青瓦、蝴蝶瓦、筒瓦、滴水瓦等為代表,多用于馬頭墻、天井、屋脊等標志性結構,材質多為陶土燒制,表面無釉或施薄釉)的保養需兼顧其功能性(防水、承重)和裝飾性(黛瓦白墻的美學效果),同時適應徽派建筑多雨水、潮濕的江南氣候特點,具體注意事項如下:
一、日常清潔與雜物清理
定期清掃瓦面
每季度清掃瓦面落葉、枯枝、灰塵等雜物,避免堆積后堵塞瓦縫、天溝,導致雨水滯留(長期積水會加速瓦體吸水、風化)。
清理時使用軟毛刷或竹掃帚(禁止用硬毛刷、鐵鏟),避免劃傷瓦面或撬動瓦件;檐口、瓦當等易積灰處需重點清理,防止污漬滲透影響外觀。
清除苔蘚與雜草
徽派建筑多處于潮濕環境,瓦面易滋生苔蘚、雜草(尤其天井、背陰處),其根系會深入瓦縫,導致瓦件松動、釉面(若有)剝落。
輕度苔蘚可用硬毛刷干刷清除;較厚的苔蘚或雜草,先用工具拔除根部,再用稀釋的環保除苔劑(如白醋溶液)噴灑(避免使用強酸強堿,防止腐蝕瓦體),24小時后用清水沖洗。
二、防水與排水系統維護
檢查瓦體密封性
雨后檢查瓦面是否漏水(室內對應位置有無水漬),重點排查:
瓦件搭接處:徽派瓦多為“一仰一合”的蝴蝶瓦,需確保仰瓦(凹面)與合瓦(凸面)咬合緊密,縫隙≤2mm,松動處需重新歸位、墊實。
屋脊與馬頭墻節點:脊瓦、封檐瓦是否松動,密封砂漿是否開裂(開裂處需用同色青灰砂漿修補,避免雨水滲入墻體)。
保障排水通暢
每月檢查天溝、落水口(如天井四周的排水槽),清理淤泥、雜物,確保雨水沿瓦面→天溝→落水管順流排出,避免倒灌至瓦下基層(木望板、防水層)。
馬頭墻頂部的“階沿瓦”需保持向外傾斜(坡度≥5°),防止雨水沿墻面流淌侵蝕墻體,導致“白墻”返潮、發霉。
三、瓦體結構與固定維護
防止瓦件松動與脫落
每半年檢查瓦件是否移位、翹曲(尤其經歷臺風、暴雨后),對松動的瓦件用竹釘(傳統工藝)或不銹鋼釘(防銹)重新固定,固定點需選在瓦體厚實處(避免釘穿導致破損)。
徽派建筑的“瓦當”“滴水”等裝飾瓦件,需檢查是否牢固,掉落或破損時及時更換(盡量選用同規格、同色澤的仿古瓦,保持風格統一)。
修復破損與風化瓦體
發現瓦件缺角、裂紋(未貫穿)時,用青灰砂漿(石灰+桐油+麻絲按傳統配比調制)填補修復,表面抹平后陰干(避免暴曬導致砂漿開裂)。
對胎體風化(表面粉化、掉渣)的瓦件,若面積較小,可涂刷滲透型防水保護劑(無色透明,不影響外觀);大面積風化或貫穿性裂紋的瓦件,需整體更換,避免雨水從破損處滲入基層。
四、環境與特殊保護
避免人為損傷
禁止在瓦面行走(徽派瓦體較薄,承重能力弱),檢修時需鋪設木板(寬≥30cm)分散壓力,木板下墊軟布避免劃傷瓦面。
靠近瓦面的樹木需定期修剪枝條,防止大風天氣樹枝撞擊瓦體,或樹葉過多飄落堵塞排水。
應對極端氣候
梅雨季節:加強通風,降低室內濕度,避免瓦下基層(木構件)受潮發霉,間接保護瓦體穩定性。
冬季(尤其偶有降雪的地區):及時清除瓦面積雪(用軟掃帚輕掃),避免積雪融化后結冰,凍融循環導致瓦體開裂。
五、傳統工藝與美學維護
徽派瓦與“白墻”“馬頭墻”構成統一美學體系,修復時盡量采用傳統材料(如青灰砂漿、桐油)和工藝,避免使用現代水泥(顏色、質感差異大)破壞風格。
定期檢查瓦面色澤,若因長期暴曬、污染導致局部變色,可在清潔后用少量桐油輕擦(僅適用于無釉陶瓦),恢復溫潤質感(避免過量導致色澤不均)。